关注圈与影响圈

 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务关注范围的大小,以及发挥影响力的意志强弱,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。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,包括健康、子女、事业、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,这些可归入“关注圈”(circle of concern)。其中,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,有些则无能为力。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,就形成“影响圈”(circle of Influence)。

  着重于“影响圈”的人,脚踏实地,不好高鹜远;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,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。

  反之,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“关注圈”,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、他人的种种缺失,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。结果是怨天尤人、畏畏缩缩,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。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,影响圈便会缩小。

别让问题制服了你

  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,人生的问题可分为三类:个人可直接控制(与自身行为有关);个人可间接控制(与他人行为有关);无法控制(已成过去或客观环境使然)。积极主动的人对影响圈中的这三类问题,都有应对之道。

  ●可直接控制的问题:解决之道在于改变习惯,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。本书第二部分“个人的成功”中讨论到的习惯一、二、三即属这一类。

  ●可间接控制的问题: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,这在第三部分“人际关系的成功”中的习惯四、五、六中有所讨论。我个人即曾发掘过30余种截然不同的方法,足以影响他人。通常一般人顶多知晓个三四招:不外乎动之以情,说之以理;不成功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或唇枪舌战、拳脚相向。若能扬弃传统压制对方的观念,学习有效的新方式,你可以施展得更为游刃有余。

  ●无能为力的问题:我们的责任就是改变嘴角的线条——以微笑、真诚平和的态度,接纳这些问题。纵使有再多不满,也要学习处之泰然,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制服了我们。不管一个问题是能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,或是能间接控制,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在于改变我们的习惯,改变我们的影响途径,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方式。而所有这些,都在我们所能控制的影响圈之内。

用心扩大影响圈

  我曾经与一家公司合作过,该公司总裁精力旺盛,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。他才华横溢,精明干练,但是管理风格却十分独裁。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,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,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,连主管也不例外。

  这种作风几乎使所有主管离心离德,大多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大发牢骚。乍听之下,不但言之成理而且用心良苦,仿佛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。只可惜他们光说不练,以上司的缺失作为坐而言却不起而行的借口。

  例如一位主管说:“你绝对不会相信。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,他却突然跑来指示一番。就凭一句话,把我这几个月来的努力一笔勾销,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再做下去。他还有多久才退休?”

  有人答道:“他才59岁,你想你还能熬6年吗?”

  “不知道,反正公司大概也不会让他这种人退休。”

  然而,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。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,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,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。上司颐指气使,他就加以缓冲,减轻属下的压力。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,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围内。

  受差遣时,他总尽量多做一步,设身处地体会上司的需要与心意。假定奉命提供资料,他就附上资料分析,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。

  有一天,我以顾问的身分与该公司总裁交谈,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。以后再开会时,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种指示,惟有那位积极主动的主管,受到总裁征询意见,他的影响圈因此而扩大。

 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,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。对他们而言,惟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,因为肯负责,就得不怕失败,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,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。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,借此证明“错不在我”。

  幸好这位主管对同事的批评不以为意,仍以平常心待之。久而久之,他对同事的影响力也增加了。后来,公司里任何重大决策必经他的参与及认可,总裁也对他极为倚重,并未因他的表现受到威胁。因为他们两人正可取长补短,相辅相成,产生互补的效果。

 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,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。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,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。

  有人误以为“积极主动”就是强出头、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,其实不然。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,更为理智,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。   想了解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,从言谈中就可看出端倪。描述关注圈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。

  “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,我就了无牵挂。”

  “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裁……”

  “如果我的丈夫脾气好一点……孩子肯听话……”

  “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……”

  “如果我学历更高……”

  至于反映影响圈的语句则多半强调自身的修养,例如:

  “我可以更有耐心,更明智,更体贴……”

先从自己做起

 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”,这种想法不但错误,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。假使不能反求诸己,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,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。

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先改变个人的行为,做个更充实、更勤奋、更具创意、更能合作 的人,然后再去影响环境。

  我最欣赏《旧约》里约瑟夫的故事,约瑟夫便是一个尽其在我的人。他年方17就被亲生手足卖至埃及,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,都难免自怨自艾,并对出卖及奴役他的人愤愤不平。但约瑟夫不这么想,他专注于修养自己,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,掌理所有的产业,备受倚重。

  后来他遭到诬陷,冤枉坐牢13年,可是依然不改其志,化怨愤为上进的动力。没有多久,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。到最后,更掌理了整个埃及,成为法老以下、万人之上的大人物。

  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,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,为自己开创有利的环境,而不是坐等好运或恶运的降临。

  举例来说,如果某人婚姻出了问题,却只顾揭发对方的过错。这种做法于事无补,只不过强调错不在我,且充其量证明你是个无能的受害者,并不能挽回婚姻。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,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。

 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,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,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,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。我们当然也盼望能感受这份苦心,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。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,并非重点所在。

  除了好丈夫、好妻子,我们何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。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,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,不管快乐或不快乐,同样积极主动。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,比方说天气,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。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,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。

作出承诺,信守诺言

  让我们再回到影响圈上,这个范围所环绕的核心就是许诺与实践诺言。对自己对别人有所承诺,并且从不食言,是积极主动精神最崇高的表现,同时也是个人成长的真义。凭借人类天赋的自我意识与良知,我们可以检讨自己,找出犹待改进之处及尚可发挥的潜能。然后运用想象力及独立意志,立定志向,许下承诺、矢志达成。这就是人类成长的过程。

  许诺与立志可以使我们掌握人生。有勇气许下诺言,即使是小事一桩,也能激发自尊。因为这表示我们有自制力,并有足够的勇气与实力来承担更多责任。经由不断许诺与实践诺言,终有一天荣誉感会凌驾情绪性反应之上。所以,对自己信守诺言的力量,正是圆满人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。

积极主动:为期三十天的试验

  我们虽没有弗兰克尔在死亡集中营的经历,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,已足以使我们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,来应付人生无比庞大的压力。不论是面对交通阻塞,或是顾客的无理要求,都需要这种修养。它表现在我们如何集中心力,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如何遣词用句上。

  我建议各位利用30天的时间,身体力行积极主动的精神。在这30天内,全力专注于影响圈的事物,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。做照亮他人的蜡烛,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;以身作则,不要只顾批评;解决问题,不要制造问题。

  在婚姻、家庭、工作中,都可以试行这个原则。不必怪罪别人或文过饰非,不怨天,不尤人,但求尽其在我。

  对他人的缺失要心存怜悯,别人如何待我,并不重要,要紧的是何以待人。别活在父母、同事或社会的驱使之下,请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,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,如此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与幸福。

  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约翰逊(Samuel Johnson)曾说:

  满意之泉必须源自内心。若不了解人性,而企求不改变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,终其一生必定虚掷于无意义的追求之中,且日益增长其企图摆脱的痛苦。

注:本博客内容节选自[美]史蒂芬.柯维博士编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,详细内容请参阅书籍。